近日,上海跑出超級獨角獸: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,擬在香港上市。據 2025 年 8 月數據,禾賽科技總市值達 34.14 億美元(約 240 億元)。
它的業務是:激光雷達,是智能駕駛中的關鍵部件(眼睛)。
11 年前,畢業于頂尖學府的三位 85 后學霸(李一帆、孫愷、向少卿),回國創辦禾賽科技,如今成為了行業翹楚。
以 2024 年中國激光雷達市場占有率來看,禾賽科技以 35.0% 的占比位居榜首;在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,其份額更是高達 37%,是全球最大的車載激光雷達供應商。
通過禾賽科技的案例,我們不妨一同探尋,激光雷達正孕育哪些結構性機遇 。
01
禾賽科技的創始人是李一帆、向少卿和孫愷。
李一帆畢業于清華大學,后赴美留學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,曾擔任美國西部數據集團首席工程師。
向少卿畢業于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,曾在蘋果公司擔任下一代產品開發的產品架構師。
孫愷與李一帆、向少卿一樣,三人因同在美國且是校友,經常聯系。2013 年,他們三人成立禾賽科技。當時,李一帆還在美國西部數據集團任職,兼任著公司 CEO。
公司最初專注于高性能激光雷達研發。2016 年,公司推出首款車規級激光雷達。隨后 3 年,產品逐漸被自動駕駛企業大規模采用。
2021 年,公司實現車規級激光雷達前裝量產。截至 2023 年,禾賽激光雷達裝車量達到近 16 萬臺,在全球排名第一,成為國內首家大規模前裝量產的企業。
客戶包括蔚來、小鵬、理想、集度等車企,以及百度、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。
禾賽成立之前,市場也有同類產品,但禾賽提升了車輛的環境感知能力,更好地解決了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 " 看不遠、看不清 " 的問題。
這(激光雷達產品)也是公司最核心的收入來源。
2023 年,該產品收入為 12.6 億元,占總營收的 92.2%。其中,AT128 是核心產品,單品出貨量超過 15 萬臺。
02
激光雷達行業經歷了三個階段:
科研與測繪階段(2000 年前后):主要用于地理測繪和科研實驗。
自動駕駛興起階段(2010 年后):Waymo 等率先使用激光雷達,成為自動駕駛標配。
車規級量產階段(2020 年后):隨著新能源車和智能駕駛普及,激光雷達進入大規模前裝。
2023 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約為 17 億美元,預計到 2028 年將增至 68 億美元,年復合增長率約為 31%。
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來自新能源汽車,而高階輔助駕駛的加速落地是最大的需求爆發點。
數據顯示,2023 年中國搭載激光雷達的新車滲透率已超過 5%,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15% 以上,這意味著市場空間快速放大。
國外廠商如 Velodyne、Luminar 曾是早期領導者,但在量產和成本控制上遇到瓶頸。相比之下,中國廠商憑借本土優勢,在 2023 年全球前裝出貨量前五中占據三席,禾賽更以 47% 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居第一,速騰聚創、圖達通等緊隨其后。
2022 年禾賽收入為 12.2 億元,2023 年增至 13.6 億元;凈虧損則由 10.8 億元縮小至 9.7 億元。今年二季度禾賽科技實現營收 7.06 億元,同比增長 54%,凈利潤扭虧為盈。交付量上,2025 年上半年激光雷達總交付量同比增長 276.2%。
值得一提的是,禾賽是極少數盈利的自動駕駛公司。
這首先得歸功其訂單的增長。
2024 年全年,禾賽激光雷達總交付量近 50.2 萬臺,同比增長 126%,連續 4 年實現交付量翻倍。其中 ADAS 激光雷達的全年交付量高達 45.64 萬臺,在第四季度直接交付 193238 臺 ADAS 激光雷達,同比增長 140.3%。
截至 2025 年 2 月,禾賽已與 22 家國內外汽車廠商的 120 款車型達成量產定點合作關系,其中包括 9 家中國市值 TOP10(2024 年)的汽車制造商。
其次,得歸功于其成本的控制。
比如其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構研發的 ATX 激光雷達,價格有望在 2025 年下探至 200 美元,較之上一代降幅達到了 50%,這使得其產品能夠向 10 萬元級車型滲透。
03
除了乘用車自動駕駛,自動駕駛賽道最近幾年涌現出多個機會,比如機器人、智慧交通、物流無人車等新場景。這些新興需求對新玩家更友好,尤其是在低成本固態雷達領域。
比如機器人應用場景。在物流機器人、配送機器人、服務機器人等領域,激光雷達不可或缺。
全球前 10 家 L4 自動駕駛公司中,禾賽科技的產品覆蓋 9 家,為各類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自主導航、避障等功能提供關鍵技術支撐,隨著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,市場空間極為廣闊。
而在新興市場上,比如智能安防、智慧城市、測繪等新興賽道,激光雷達也開始嶄露頭角。
來源:鉛筆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