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機器人,你見過沒?比如無人船艇。最近,無人船賽道冒出個超級隱形冠軍:云洲智能,總部珠海。
3 年前,這家公司沖刺科創板失敗,如今再戰 IPO(輔導),這不禁引人好奇:無人船艇的商業化,是不是又行了?尤其是今年機器人大熱之后,海上機器人是不是又有機會了?
哈哈,答案或許是:YES。
01
云洲智能干啥的?最核心的產品就是無人船艇。
云洲智能的主要業務一覽
比如 2020 年,無人船艇收入占比約 89.68%。
它的創始人叫張云飛,1984 年出生于西安,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。2010 年時,還在讀博的張云飛,就創立了云洲智能,研發高性能無人船。他的另一位搭檔叫成亮,是他的校友兼室友。
當時,AI+ 無人船的概念,還是蠻前衛的,尤其是把它們應用在水環境監測。
有句話說,機器人的使命之一,就是做人類懶得干的事。
一方面,水環境的監測很重要。畢竟,水是生命之源,環境的優劣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。以長江流域為例,過去由于沿岸工業廢水、生活污水的無序排放,部分河段水質惡化,導致魚類種類減少、水生植被退化。
另一方面,水環境的工作又很繁瑣,依靠人工采樣。監測人員需親臨現場,憑借船只采樣,或是在涉水區域,借助專業的采樣器、定位儀、測距儀等設備,嚴格依照標準流程采集水樣。
除了人工采樣,在水域的固定點位設置傳感設備,也是當時常見的水質監測手段之一。通過這些設備,能夠對周邊區域水質進行實時監測。但這種方式也有明顯缺陷,一旦水域地形復雜、排口隱蔽,人工巡河就很難深入其中,導致大量巡河盲區難以觸及。
以上這些傳統方式耗時費力,效率極為低下。
以海洋水環境監測為例,執行一次南海的全面監測任務,要完成對重點區域的采樣,一艘科考船可能需數月時間才能完成。并且,科考船運營成本高昂,每日燃料、人力及設備維護費用可達數萬元甚至更高,這極大限制了監測頻次與范圍。
遇上惡劣天氣,如風暴、巨浪來襲,科考船不僅作業難度劇增,搞不好船員還要丟命。
02
按照這個理論分析,如果無人船艇造出來,打開市場應該很快。
其實不然,云洲智能雖然造出了無人船,但為了推銷首款產品,團隊跑遍南方諸多城市,參加無數展會活動,卻一無所獲。
直到 2012 年底,一通電話打破了僵局。團隊接到電話,對方表示想訂購一臺采樣無人船,這是產品研制一年多來,他們接到的第一筆 10 萬元訂單。
2013 年,云洲智能參加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,獲得全國初創組總冠軍,名聲逐漸增大,國內多家投資機構主動接洽投資。
2013 年 -2020 年,云洲智能累計融資 5 輪,單輪最高金額約 4 億元(鉛筆道 DATA 數據)。
觀研報告網數據顯示,2023 年我國民用無人船艇市場規模約為 32.2 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113.7%。格隆匯 2025 年 3 月報告指出,云洲智能在 2023 年水面無人艇市場占有 36.60% 的份額。
目前,云洲智能的產品可分為三大類。
一是環保監測類無人船,用于水質采樣、污染物追蹤等;
二是安防救援類無人船,如威海警方使用的 " 海豚 1 號 " 救生機器人;
三是文旅運輸類智能游艇,以泡泡豚系列為代表。
這些產品的客戶包括:政府環保部門、海事機構、旅游景區及能源企業等。
03
云洲智能所在的賽道是:智能船艇,歷經了三個關鍵階段。
2010 年前為 " 機械化階段 ",船舶以傳統燃油動力為主,僅配備基礎導航設備,代表產品是普通觀光艇和運輸船。
2010-2020 年進入 " 電子化階段 ",GPS 定位、基礎傳感器開始應用,部分船型實現簡易自動化,但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。
2020 年后邁入 " 智能化階段 ",AI 算法、5G 通信、新能源動力成為標配,無人自主航行從概念走向現實,應用場景持續拓展。
在應急救援領域,游艇已應用于水上巡邏、目標探測到救援執行等;
在文旅領域,游艇等產品為游客帶來新奇體驗;
在深海工程智能監測等前沿領域,無人船艇也開始嶄露頭角,如云洲智能參與研制的 18 米級 V35A 調測無人艇,已應用于 " 海衛 " 系統。
2023 年我國民用無人船艇市場規模約為 32.2 億元。其中增速比較大的方向是:文旅 + 環境監測 + 能源賽道。
在文旅賽道,一些景區利用智能無人船打造特色演藝項目。
比如,通過多艘無人船搭載燈光、音效設備,在水面上編排創意燈光秀、水上音樂表演等,配合周邊景觀與劇情設計,營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,吸引大批游客,為景區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。
2024 年,云洲智能旗下產品——泡泡豚智能游艇,在武漢東湖風景區投入首批 50 艘后,迅速成為當地熱門旅游項目,后續更是在天津水上公園、南昌高新區艾溪湖、肇慶星湖西堤等地陸續投放,市場拓展速度較快。
另一個高潛賽道就是環境監測。
智能無人船可搭載多種高精度傳感器,如水質多參數傳感器、葉綠素傳感器、濁度傳感器等,能夠對大面積水域進行快速、實時監測,且不受惡劣天氣與復雜地形限制,數據通過 5G 通信實時回傳,提升了監測效率與質量。
能源行業方面,海上風電運維、油氣平臺勘探等場景對無人船需求旺盛,僅南通海上風電項目就已部署 12 艘云洲智能監測船。
04
對于無人船艇賽道,政府有著明確的規劃時間表。
2022 年,工信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《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明確提出:到 2025 年形成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生態,到 2030 年實現技術全面推廣應用。
政策重點支持三大方向:一是新能源動力船舶研發,包括電池、甲醇等綠色動力技術;二是智能航行系統應用,推動 " 岸基駕控 + 船端值守 " 新模式;三是產業鏈協同發展,培育智能船艇設計建造龍頭企業。
在技術上,無人船艇也正經歷拐點期。傳統路線以燃油動力 + 人工駕駛為主,雖技術成熟,但存在污染大、成本高、效率低三大痛點。
新技術路線呈現 " 三化 " 特征:動力電動化,采用磷酸鐵鋰電池替代柴油發動機,碳排放降低;操控無人化,通過多傳感器融合實現自主避障與航線規劃;管理智能化,借助 5G + 物聯網構建船岸協同管理平臺。
在國內競爭格局上,據相關報告顯示,中國無人水面航行艇市場,呈現國家隊與民營企業協同發展模式:中船重工、云洲智能等 5 家企業,占據 82% 市場份額。
其中,行業龍頭中船重工占據 38% 市場份額,其研制的海巡 08 系列無人水面航行器(USV),已實現 1200 海里超遠程自主航行。
民營企業中,云洲智能在特定細分市場形成技術壁壘。以環保監測 USV 領域為例,云洲智能在該領域合計占有率達 72%。
2018 年至 2021 年上半年各期期末,云洲智能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 2526.48 萬元、5782.80 萬元、2.49 億元、1.17 億元。
當然,新進入者仍有三大機會窗口。
一是區域市場下沉,三四線城市及景區的智能觀光需求尚未充分滿足,2025 年這類市場僅占整體需求的 18%;
二是技術跨界融合,如將汽車自動駕駛算法移植到船舶領域,云洲智能已通過這種方式降低電驅系統成本 30%;
三是細分場景創新,如水上救援、漁業養殖等專業化無人船艇,目前市場空白度較高。
來源:鉛筆道